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展资讯 » 艺展动态 » 正文

建设文化名城 艺展画龙点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1-04  浏览次数:568
东莞艺展中心成立后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不但铺面全部被人预订,近八成的铺面也已开业。南城对艺展中心未来的构想是这样子的:打造“画家村”、“艺术村”、“文化村”与艺展中心配套,最终,艺展中心将再现北京“798”的旧厂区文化艺术创意创新的模式。
  ■1月10日,多家省级媒体记者莅莞采访东莞艺展中心。图为艺展中心内的艺术品
文化软实力产业发展民本发展观城市形象

  一座城市的强盛与持续辉煌,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支撑与滋养。文化,看似无形,却深深熔铸在人们的心灵与城市的形象中,始终是一座城市发展繁荣的源泉和动力。

  “改革创新是东莞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精髓。”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坚持改革创新 打造文化名城》文章。他深刻阐述:正是改革创新、开放兼容、领潮争先的文化活力,使东莞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县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独特道路,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

  今年1月1日,一份沉甸甸的《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正式实施。未来五年,东莞将安排50亿元文化惠民,并争取用10年时间建设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文化名城战略的提出,源自东莞改革开放积累雄厚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源自东莞人对文化的不断追求,更是源于决策层对于东莞发展的前瞻。

  刘志庚在10月19日举行的市委常委会上指出,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东莞创造性地提出实施文化名城战略,推动东莞发展由资源驱动加速向文化驱动转变,为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这一切标志着,东莞正在开拓一条全新文化发展之路: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

 

  梦

  着力打造

  四大名城 

 

  刘志庚指出,建设文化名城,全力打造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全面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用10年左右时间,着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发端于今年2月末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东莞由“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的正式过渡。

  2月28日,一份约万字、关乎东莞软实力发展进程的文件——《文化名城战略“四个名城”建设实施意见》正式印发。

  文化界人士第一时间发出欢呼:“文化名城战略,跨文化互动的深度和强度史无前例”。

  与10年前的“文化新城”目标、分量相比,观察人士发现,文化建设已从“围绕中心”上升到“中心大局”;由过去注重城市外形的塑造,转向更注重城市精神的升华;由以往注重“见物又见人”,转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文化战略,十年一结,其变幻却似在倏忽间。

  然而,翻阅历史,莞邑大地从不缺少文化。

  虎门炮台,闪烁着璀璨的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荣光;可园,演绎着先人前辈的人居智慧;东莞展览馆,记录着东莞一路走来的历史轨迹;观音山、金沙湾,青山依旧在,一水向东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东莞已从一座鱼米飘香的传统农业社会,迅速变为有着中国奇迹象征意义的明星城市,但深入东莞巨变的内核观察,不难发现,和辉煌的经济成就比起来,文化建设则相对薄弱,其不但与莞邑大地上丰富璀璨的文化资源不相吻合,更与公众迫切而饥渴的文化需求形成脱节。

  再放眼当今世界,城市之间的比拼,说到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

  刘志庚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没有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没有“四个名城”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东莞的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将很难获得灵魂和精神上的支持。他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文化名城战略将为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事实上,就东莞现阶段的发展而论,建设文化名城是必然,这既符合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现实需求,也有助于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

  在去年“十一五”收官之年,东莞提出50亿元文化惠民再次吸引海内外目光,并成为一时热议的话题。东莞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连续5年共斥资5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缩影的东莞,在贡献惊人的GDP和创造财富盛宴的同时,正吹响文化名城战略的新号角。

  事实证明,一座城市只有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繁星密布的城市群中脱颖而出。文化名城战略正是为确保东莞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 

  享

  文化盛宴

  全民共享

  刘志庚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文化建设要树立民本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实聚焦文化民生、保障文化民生、改善文化民生,坚持不懈地提升民生福利,增进民生福祉,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包容、共享,是转型时代的东莞文化内核的两个关键词。

  然而,很多人提到东莞,第一印象依旧停留在这座城市缔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经济超速发展,似乎冲淡了人们对东莞文化的关注。

  实际上,无论本地民居,还是新莞人、外国人,人人皆可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高品位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文艺精品人人皆可观摩。

  莞城的文化广场是新莞人逢年过节参加文化活动的好去处。这里,有一个特别的舞台,专门为新莞人休闲娱乐而设置。这个舞台叫“新莞人金韵台”,最初由70多岁的陈丽芬组织,成立于2007年。

  陈丽芬说,她开办“新莞人金韵台”,是为了让新莞人有个休闲娱乐的地方。莞城街道办事处的特别赞助,让这个舞台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任何有文艺爱好、有表演欲望的人,都可以报名上台表演。

  “新莞人金韵台”深受新莞人的青睐,观看者基本上为30岁至60岁的新莞人,这些人要养家糊口,不常去要花钱才能玩的地方。

  放眼全市,每年春节,同样会为新莞人献上一份精神大餐——“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新莞人影像展,通过系列历史照片讲述新莞人在东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文图形式反映东莞和新莞人共同的成长经历,用无声的语言述说东莞对新莞人的感恩之心。

  东莞是中国文化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共有511个;东莞的图书馆遍布城乡街区,读书像上饭店吃饭一样方便;“万场电影、千场演出、百场培训”还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凡此种种,让新莞人与本地人文化融合,和谐相处。

  这股文化惠民之风并非是近年才兴起的,而是这五年来愈发热。然而,把本地人、新莞人写入文化发展规划则是第一次。今年发布的《东莞市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东莞市将基本建立起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届时,东莞主城区将建成“十分钟文化圈”、镇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全市城乡群众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这份文件让东莞市民的思想意识凝聚到了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共同浇灌新时代幸福城市之花。

  刘志庚对此作出了一番深刻讲话。他说,东莞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不管你从哪里来、在什么岗位工作,只要你在这里工作生活,对这座城市发展有所贡献,你就是东莞市民,你就应该分享这座城市发展的成果。”

  兴

  文化产业

  风生水起

  刘志庚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要树立产业发展观。紧紧把握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催生新兴业态、提升产业层次,开辟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重要经济增长点的态势,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为建设幸福东莞的强大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速度,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无产,不能立业。

  动漫博览会、东莞艺展中心、松山湖创意产业集群——转型时代,这座以制造业闻名中外的城市徒然让世人开眼:在东莞的产业基因谱中,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2009年,文化产业跃居市政府支柱产业的目录,写入东莞产业发展的日志,预示东莞在产业的升级谱中又多了一项文化染色体,也孕育着东莞文化产业的“金身”!

  其后,文化产业相继进入多个镇街党委、政府的工作报告。

  此时开启文化产业,并非决策者的一厢情愿和巧合。回首东莞的产业发展历程,会很惊喜地发现,我市现有的八大传统产业,已经为文化产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如果把东莞制造业比作图画里的巨龙,那么发展文化产业算得上是点睛之笔。

  南城艺展中心被外界称为东莞的“798”。

  两年前,这片位于南城袁屋边社区科技路和南城车站旁的地方,是雅田玩具厂的厂区。

  结合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契机,雅田玩具厂主动搬迁至清远市,针对这个空厂房的新用途,南城颇费了一番思量。南城街道党委书记钱超算过一笔账:“这100亩地,是南城街道集体所有,1989年出租做玩具厂。现在要‘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可以拿来投资地产,也可以发展科技企业,前两者的回报都很高,可以立刻见到几个亿的现金。但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文化产业长期价值会更高。”

  2009年年底,由旧厂房就地转型升级建成的东莞艺展中心开业,并成为东莞规模最大、品位最高、进驻名家最多的艺术品、收藏品专业市场。

  东莞艺展中心成立后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不但铺面全部被人预订,近八成的铺面也已开业。南城对艺展中心未来的构想是这样子的:打造“画家村”、“艺术村”、“文化村”与艺展中心配套,最终,艺展中心将再现北京“798”的旧厂区文化艺术创意创新的模式。

  东莞在艺术品交易、演艺市场、创意产业、锻造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的成功尝试,以及玉兰大剧院发起的演艺产业……这些事实已经证明,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要全力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寻找产业升级突破口,瞄准文化产业为东莞“第九大支柱产业”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这样写道: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0亿元,建设一批聚集效应明显、辐射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品牌群。

  盛

  文化形象

  绽放精彩

  刘志庚指出,东莞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并且多有探索,创造出与苏州模式、深圳模式、温州模式并称于国内的“东莞模式”,这既赋予了东莞鲜明的特点和城市个性,也说明东莞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朝阳城市,东莞因此要塑造自己的城市和文化形象。

  何种标识代表东莞形象,哪一首歌能成为东莞市歌?这场关乎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全民大讨论,是在后金融危机时发起的。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东莞传奇”,东莞也因此在世界城市群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奇怪的是,没有哪一座城市像东莞这样,声名赫赫却少有人能够三言两语把它说得清楚。

  刘志庚曾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现在还没有一句广告词可以形容东莞,东莞也没有市歌。宣传很重要。” 城市形象还不够鲜明,是制约东莞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一个软肋,成为影响东莞转型发展的一块短板。

  刘志庚一席话,后来被认为是东莞城市形象大讨论的发端。

  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受到全市上下热切关注,数万名网友参与了投票活动,并围绕东莞城市定位、核心价值、如何提升东莞形象等内容进行热烈讨论。

  今年1月,东莞城市LOGO正式出炉,“每天绽放新精彩”正式成为东莞城市整体宣传口号。经过这一场大讨论,镇街干部、市民对城市的营销意识增强了,积极改善了东莞形象。这场大讨论,还使得每一位市民增强对东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代言城市形象、处处彰显城市形象、时时维护城市形象的浓厚氛围,展现一座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活力东莞!

  《东莞城市形象总体规划工作方案(2011-2015)》在今年年初正式下发并明确提出,五年内全面提升国际、国内目标人群来东莞的投资意愿、旅游意愿和就业意愿。

  宣传城市形象,由此再次进入高潮。

  今年3月,东莞官方微博“莞香花开”上线,粉丝很快超过10万,成了网友微观东莞的一扇新窗口。刘志庚亲自通过“莞香花开”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互动,被外界视为创新宣传东莞城市形象之举。透过“莞香花开”,人们可以看到东莞宣传城市形象的脉络。

 
 
[ 艺展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艺展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