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学术观点 » 正文

怎样做“云时代”的批评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12  浏览次数:654
方振宁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一个真正做事的人。他身兼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艺术家等数职,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绩,堪称“跨界“的典范;另一方面,可能与性格有关,他不喜欢扎堆,不喜欢凑圈子,自甘“边缘”;就像他宁愿骑电动自行车,也不坐公交车一样,“自由”对他来说是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

方振宁

 方振宁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一个真正做事的人。他身兼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建筑教师、艺术家等数职,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绩,堪称“跨界“的典范;另一方面,可能与性格有关,他不喜欢扎堆,不喜欢凑圈子,自甘“边缘”;就像他宁愿骑电动自行车,也不坐公交车一样,“自由”对他来说是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

 关于中国艺术批评的现状

 “边缘”是一种态度,却不代表不了解,不关注。方振宁长期的海外工作经历,让他拥有了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视点。他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欠缺的是对艺术史、人类艺术状态深入的了解。因为艺术史跟人类的文明活动、人类的成长和进化是一致的。光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是不行的,所有时代的艺术都是跟当时的科技相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如果没有科学上七色光谱的发现,大家永远只会欣赏伦勃朗的酱油调子;如果没有工业文明的飞行或者航海事业的发展,那么就不可能有脱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点透视的构成主义绘画作品出现。从中可以看到历史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

 基于这种判断,在中国当代艺术最火的时候,方振宁就直言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是非常落后的,光说中国当代艺术怎么怎么样,是没用的。不用几年就会退潮。果不其然被他言中了。

 作为一个艺术、建筑批评家,他对判断一个批评家的优劣,有着清晰的标准:首先,是这个人有没有艺术史的知识;第二,是他触摸过艺术没有?一个艺术批评家、一个理论家,或者是策展人也好,他的水平除了先天的成份之外,还有他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有多少,最重要的是看问题和评判事物的高度;之所以有很多批评家写的东西艺术家不认可,就是因为艺术家和批评家之间有距离。
 

“云计算时代”

 直觉是最好的老师

 他相信中国目前已经足够开放了,需要的就是批评家们再敏锐一点,求知欲再强一点。比如说《连线》杂志主编到中国访问演讲, Facebook创始人也到中国来了,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前卫的。但中国艺术圈的人根本不接触这些东西,也不思考和观察我们周边发生了什么,而只是想着钱,如何卖画。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在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家,会对他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没感觉。所有艺术流派的出现,都对当时的科技新成果有起码的了解,他们把这种成果纳入了进来,科学观的改变也使得艺术观发生巨变。科学的成果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窗口,如果不看这些,中国的艺术批评怎么能跟时代有关系呢?

 直觉是最好的老师。方振宁在大学的时候就对人类学、考古,地域文化、民间艺术都有广泛的兴趣,虽然这跟他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但这种直觉一直在引导他不断接受最新的知识。方振宁正在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建筑的“云时代”。“云时代”就是“云计算”时代,就是web3.0,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结合问题,它改变了我们阅读、书写、触摸的方式,这些东西对艺术家有没有影响呢?方振宁觉得如果艺术家对这些科技的发展都无视的话,他做出来的东西最终是没有人去关注的,它会非常迅速的被“边缘化”。

 比如像新近在国内悄然成风的“极简主义”创作风格,有人认为是一种赶时髦,有人却认为已经是外国过时的玩意;在方振宁看来,这都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极简艺术”如果是一种风格,它就有时间性,过时是针对时间而言的;如果是一种跟人的思维有很深联系的东西的话,它就没有现代和传统之分,也不存在时间问题。古希腊的哲学或者数学到今天有什么现代和传统之分?如果能被今天所运用,那它就是现代的。我们需要在这些东西中去重新发现它的价值,去延续自己的文脉,这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用电子媒体做“极简艺术”,可以用行为、装置艺术做“极简”,这个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也没有时代的差别。
 

“云计算时代”

 

不一样的教学理念

 除批评家的身份之外,方振宁现在还是北京大学与中央美院的教师,他的讲座与课程总是与众不同,也总能给学生们带来新鲜感。学生最喜欢有两点:第一个是执着,方振宁对一个事情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们感觉非常吃惊。第二个,是看问题新颖的角度与方式。比如说讲到马列维奇,学生可能看过他的十张画,二十张画,也可能在学习艺术史的时候接触过他;但是方振宁讲马列维奇可以讲三个小时,可以给学生看六百张图片,这样的话,学生就会从头到尾了解马列维奇这个艺术家,了解这个人,这就是方振宁教学的方法。对一个个案详尽的分析,让学生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有的学生说这简直就是恩赐,是一顿非常丰盛的大餐!

 对于目前的中国艺术高等教育,方振宁认为最好不要让市场因素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这是第一;第二,大学教的是标准,是规则,而成功的艺术家应该是一匹黑马,应该是不守规矩、反规则的,所以在大学里边是培养不出来独立的艺术家,也培养不出来独立的批评家,要靠社会和他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他的理想。大学的高等教育只是给学生一个选择,教一些基础的东西,这些东西教给他常识,交给他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自然里的一些原则规则,启发他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认识和观察世界。教育就是启蒙,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从学校之外吸收不同身份或者跨界的人士来传授知识。教育就象一棵种子,这棵种子真正进入学生心里的话那就是成功的,但是有多少种子能进入到学生的心里呢?这就要看每个人的状态了。

 中国“能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崛起”成为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中国的当代艺术也越来越多的在世界舞台上亮相。方振宁2010年在马德里策划了“北京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展。这个展览名称的由来,是缘于他发现以前在国际场合,用的都是“东京时间”,也就是说日本代表了亚洲;现在用的都是“北京时间”,也就是说中国成为了亚洲新的象征。“北京时间”这个概念是比较带有政治性的。

 另一方面,与西方划分艺术家的标准不同,中国在传统上很少以风格来区分艺术,在界定中国艺术时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概述,就是我们所说的混合。比如说,国际上承认蔡国强,从来也没有说蔡国强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而是认为他是一种中国能量,一种中国的力度;现在最流行的词是“给力”。“力”没有风格,“力”是一种综合的力量。所以方振宁在2007年在798策划的第一个展览的名字——“天行健”,到之后的 “北京时间”,再到“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展”,都不是以风格来命名的,但都是带有能量和势力的名称。

 2011年的工作计划

 2011年,方振宁将在罗马MAXXI(罗马21世纪国家美术馆)策划一个题为“关系性”的中国当代建筑展览,这是中国当代建筑首次进入世界上最高的艺术殿堂。此外,作为武汉招聘的海外人才,他将为武汉新开发区未来城的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出谋划策;另外,他还要抽出时间创作自己的公共艺术作品。看来,对方振宁来说,这又会是“给力”的一年。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