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学术观点 » 正文

王栋栋:阅读的钥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13  浏览次数:1221
阅读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它天生具有洞察表象的能力。可是有意思的是,人又天生具有创造表象的能力。如果说我们被自己创造的表象所迷惑,那么阅读就成了被动的接受的习性;如果说我们解开了自己创造的表象...
 

王栋栋

       阅读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它天生具有洞察表象的能力。可是有意思的是,人又天生具有创造表象的能力。如果说我们被自己创造的表象所迷惑,那么阅读就成了被动的接受的习性;如果说我们解开了自己创造的表象,那么阅读就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和对象的)对话和交流。所以,阅读的人有时候是清醒的,有时候是愚蠢的。

       社会历来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等级系统。上帝创造一切,宗教统领人间,皇权领导社会,一级领导一级。这个系统也正是依据规范性、标准化的认同方式即阅读习性来维持的。个体要想在这个系统中生存,就必须按规范阅读社会,阅读就成为人的一种基本德行。无论阅读的对象还是阅读的主体都总是限制在道德、知识构建的庞大系统中沉迷而不自觉。久而久之,我们天生的洞察能力就被各种历史经验和习惯遮蔽了,以至于洞察能力成为少数智者的专利,致使阅读成为灌输和接受的过程,交流成为形式的摆设。

       在西方,人们一直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试图构建一个全能的人类道德体系,在中国,儒家传统以一种形式和谐的伦理体系一直在试图同化所有外来的思想。为了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通常都会人为设定一个绝对真理的信仰,比如上帝、天意或某些主义。如此,知识体系就成了掩护人类身心狭隘的一道墙。但是任何一个人为强行构建的体系终究会因人的身心和认知的不健全而暴露其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在理性主义的逻辑走向实用和实证的单纯工具的时候,社会的道德系统和生活空间都被数字化、批量化、标准化,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过程散失了生动和自由的时候,人格被严重分裂。即使我们认识了整个宇宙,但我们却从未认识我们自己。道德成了人的借口,知识成了人自我统治的工具,个体在外部找不到支撑点的时候必然寄望于内心。阅读便成为自我的独白。

       我们总是试图拓展自己的视野,却从未深化我们的思维。以至于只会用眼睛来衡量宇宙的一切。于是眼睛这个器官制造了人类的偏见,偏见导致我们看一切都是不一样的,恰好我们现有的一切理论也正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差异比较的结果之上。如果说表象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无疑是眼睛的功劳。但明显我们没有勇气挖掉自己的眼睛,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平衡自己的身心已达到消除偏见。于是建立事物的联系,就成为了一切学问的重中之重。否则已有的学问终将变成可随意浪费的能量——即权力,而一切权力也正是建立在对联系的无果追求之后的自暴自弃。

       有了眼睛却无法阅读,五脏六腑俱全却无法达到平衡,人类只有无尽地发泄自己作为生物的最低本能——自暴自弃就成了权力的快感之源。这是现实世界中所有人都存在的内心本质。人类迄今以来最大的成果根本不是那些所谓伟大的思想,而是这些思想的缝隙之中隐藏的权力意识,这正是社会万象的生长之源。我们仔细掂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都并非在为思考本身而思考,权力的生长早就超过了思想的发展。这个世界上没有伟大的个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只有虚伪。否则,我们根本不需要关心那些流行的民主、选举、核问题、战争。哪怕地球上一个人不剩,对宇宙丝毫没有影响。但显然,每个人都挺在乎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也曾努力过,遗憾的是,事实已经证明历来的道德是起不到调节的,反而把更多的东西调节到了少部分人包里。法律也只能是事后的补救,已经一错到底岂能补救。我们只能推测,除了现有的建立在比较和偏见上的人类认知,应该还有另一个层面上的联系。否则,我们都可以自杀了。

        从根本上说,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依然是那两个所谓永恒的东西——时间和空间。有了时间就有了历史、祖先、长者、尊者、前者,有了空间就有了氏族、国家、民族、地区、派系。那些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们的学说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就别提那些伟大的历史骗子们了,就连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的卢梭、黑格尔都无不如此。

       时间是思维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割、划分。时间也是对人的认识和情感的分割,是对人与人的联系的分割,时间是后天的一种道德习惯。时间是建立在以看见的空间的流变的经验之上的,时间是以空间的点来确定的,时间的本质是空间,是看得见的。空间是眼睛偏见的结果,那么时间也是一种偏见。时间更不应成为树立道德和权威的抽象依据。而我们的历史总是把一个具体的东西变成一个抽象的高于人的实体。时间就成了以同一空间的点的不同位置来指认优劣、对错的工具,这就是历史强权的逻辑。当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确立起人的坐标,并试图梳理出生活的发展轨迹时,我们却一错再错,处处碰壁,相互欺骗、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直至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

        这时,人们不得不对向来的理性主义思辨方式进行一次更换,通过激发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微观和细致的层面去思考人的存在及其与宇宙的关系。于是非理性主义哲学诞生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人为认识对象,抛弃过去以抽象概念建立起来的宏大体系,把无边际的宇宙问题和矛盾的社会问题都聚焦到人身上,并通过调节自身从而在自身上得到答案。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同时也作为自然的身体,在人身上去发现问题无疑是找到了更加本源的问题。这个本源有天生的能力对外来的各种封闭体系中的权威进行修正。这是对自我的修正,也是对自我的阅读。但是,作为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又往往只能是哲学家的世界观,而作为现实中的人由于难以摆脱对各种稳定的现实关系的依赖,加之非理性主义本身的微观性,以至于不可言说,不可传播,不可阅读,它的命运只能是一种贵族化的沉思体验。

       但是,这种微观性的存在既然是实在地发生在人的身体上的,从逻辑上讲它必然是存在于某种现实空间中的。现实空间就是不需要第三种物质介入而直接感知的看得见的空间。如果要在现实空间中找到它就必须要理清空间、时间和人的关系。如果单纯从思想认识上去寻找,它又成了无法阅读的哲学。那么用眼睛去寻找呢,显然不可靠。如果用思想和眼睛一起作用去寻找呢,这就是实践,这就是创造现场,这就是表演。表演中包括电影、电视、戏剧、舞蹈、小品等,但这些高度技术性的学科,特别在被商业主义洗礼后,更是俗不可耐,显然找不到这种来自心灵的阅读。

       忽然间,灵感的火花从天际中蹦出:没想到与表演有关系的还有——艺术。由于这种来自个体的无拘无束的生理反应使它不同于其他表演,足以有理由让我们对它进行一番考察。

       19世纪末以来,社会思潮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宏观上说这与两千多年来理性主义体系内部结构破裂从而逼迫人们从新的层面去认识世界有关,具体来说主要因为工业化大生产对人性的异化以及频繁的战争引发个体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这股思潮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是不再追求神性和崇高,不再单纯强调为贵族化的享乐服务,艺术表达越来越个人化、碎片化、微观化、体验化。风格层出不穷,内容个性万千。除了显示个性的外表,还要重视思想的深刻。但这种深刻并非像之前的很多哲学家那样把问题推到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形而上领域,而是利用媒介建立现实世界中各种陌生事物的连接,这个连接也正是通过调动人的主观活动建立起来的,例如杜尚将小便池搬到美术馆取名为“泉”,安迪.沃霍尔把复制肥皂粉盒变成艺术。他们都通过艺术的名义建立起日常用品与艺术的联系。建立联系意味破除障碍。从思想层面讲,这时候的艺术已经等同于哲学了。但是这种联系仍然是有限的,因为仅仅是建立有限的联系,这好比今天流行的说法“跨界”,跨界是以“跨”为行动去确立新的界限,并最终走向封闭的偏见。所以这样的艺术在思维特征上被称为观念艺术,在形式上可以是装置(包括现成品)、行为、照片、绘画等。但这样的艺术不过是艺术家通过更开放的媒介向观众说明一个主观的意见。它并不能因为媒介的新奇而优越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仍然逃不脱体系的命运,即使它最初是以反体系的名义而建立的,但从它反对的那一刻开始就发生了向其对立面靠拢的事实,这就是创新的悖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创新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资本主义制度。

       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反对一切体系的权威,还要反对创新。如果什么都成为反对的对象,那么首先就得反对自我。显然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安迪.沃霍尔在作品《布里洛盒子》的创作中已经探索到了这个问题,他用木质材料和丝网印刷复制了一系列本来是纸质的肥皂粉包装盒,这几乎看不出沃霍尔有什么直接的目的,制作是安排由助手完成的,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并没有作者的直接参与,所以自我也几乎不存在。但他最终又被纳入了美术馆的阅读体系——即必须借助对展品生成过程的追溯才能确定其意义。作品只是观念的表象。如果观众必须凭借作者预设的线索才能了解作品无异于又给作品设置了一个新的规则。阅读又成了被灌输和接受的内容。

     规则在社会历史中就是权力的指代。如果我们试图通过破坏规则的方式来瓦解对方的权力,这招虽然奏效,但最终又会膨胀自我的权力,从而陷入历史循环的宿命。我们一度认为艺术就是个性的代名词,甚至艺术的个性都被强行确定为人的基本特性,以至于有人还曾向世界宣告 “人人都是艺术家”,使艺术从一个个人化的行为摇身一变成为了包罗世界的容器。别人凭什么非要成为艺术家呢?艺术家是个什么好东西吗?这些宣告中流露出趾高气扬的精英本色。艺术家认为自己掌握了发挥个性的技术就成了社会的先锋。于是他们任由发泄,他们的个性越来越娴熟,越来越有规律,于是就有了观众,有了各种对作品预设的观看路径,慢慢地阅读就成了一套固定的方法。当个性成为共识的时候,个性就不存在了。个性只不过是新的技术代替旧的技术,艺术只不过是新的表演代替旧的表演,俨然是在沿着艺术史规定的道路前行。这样的艺术要么用来玩玩,要么成了一种工具。它是矫情就承认它的庸俗,它是表演就承认它的虚伪,它是流行就承认它的浮华。只要它能给人们带来乐子,那已经是最大的价值了,不必人为去夸大。

      有一种艺术使现场成为一个经验真空的环境。其实严格来讲,这种艺术不是艺术,也不是哲学,也不是科技,是一种什么都不是的中间状态。它没有了预先规定的阅读内容,也没有了可阅读的递进的逻辑。它是思维到达的状态,也是眼睛触及的现场。说它是表演也可以,但不是那些俗不可耐的表演。为了传播它,我将其称为“现场艺术”。例如汪建伟的两次个展《时间·剧场·展览》和《黄灯》。他通过理性的观念以预先排演的方式来确认各种关系相互制约、矛盾、抵消的中间状态,并在现场中将其布置或展示出来。作者不提供对作品的任何解读的路径,观众也不需要任何预先的经验。作品完全成为一个敞开的状态,它没有答案,只有不确定性。这是对知识本身的怀疑,也是对理性主义的怀疑,但怀疑不是目的,作者实现了以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去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进行交流,在梳理出各种关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某种自由状态,并将这种自由状态转移给观众,但他又并非通过灌输和接受的过程来转移,而是利用转移本身的过程来实现这种自由状态——自由状态不是作者个人构建的理念,而是在制造现场的过程中才使其成为现实。作者不仅没有告诉观众自由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也没有启发他们要如何才能获得,但观众和作者却在同一时间感知到了这种自由状态,作者和观众达到了同一,自由变成了现实。在现场里,理念和现实同一了,没有了历史(的规定),没有了未来(的变化),也没有了作者和观众的界限,一切静止。此时,艺术实现了破除一切陈规陋习对人的干扰和一切权威知识对人的绑架,艺术成为了思考和实践自由的工具,艺术便成为阅读世界的钥匙。

      如果说杜尚、沃霍尔的艺术还是在表达一种个人的理念或状态,并用哲学的逻辑来演绎图像的语言,那么现场艺术就已经超越了哲学,并成为独立于任何学科,又与任何学科保持联系的“中间学科”。如果一定要说艺术是一门学科的话,它就是绝对自治的学科。不过很遗憾的是,教育部及一切政府都管不了它。正是因为一切的权威都管不了它,它才具有阅读世界的能力。而那些受政治管束,受资本利诱,受感情欺骗的艺术,除了涂抹在自己外表的粉末,它们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光彩。杜尚、沃霍尔、博伊斯以后,艺术虽然越来越观念化,并走向了看得见的物象背后的意义的表达。但是这时候的艺术创作也越来越企业化、资本化,不再是原来单纯的手工劳动或小作坊模式,而是广泛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生产和展销的,特别是在艺术职业化后,各种市场的走向或流行都可能成为作品的导向。致使艺术变成了娱乐产业,博得一笑便成为艺术的追求,如此,艺术不仅离自由越来越远,反而成为被主流左右用以控制人的隐形工具。这样的艺术有一个特点,即它会想尽一切办法使其进入公众视野而成为阅读的对象。艺术尚且如此,其他学科乃至于权力集团及意识形态领域,其话语之霸权也就不言而喻,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置霸权而不理会,保持自己天然的本色呢!

      要想阅读这个世界,首先就得对这个世界的东西保持怀疑,并对他们的强势不屑一顾。如果你选择了艺术,你要么是选择了阅读本身——即自由;要么等于选择了一个善于掩饰的霸权者——就像希特勒一样,他既是个大坏蛋,也是个艺术家。如果你选择了后者,你又不肯挖掉自己那偏见的眼睛,你就只有磨磨自己的头皮,调节自己的认知,对它做一番批判性的考察。如果是杜尚、沃霍尔的作品,你不必用太正常的方式去看待,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正常;如果是村上隆、杰夫·昆斯之类的作品,你可以去享受那娱乐的浮华,但还要记得看看他们在娱乐之余是否还有一点人性的暗淡;如果是汪建伟之类的作品,你当然也不必太相信,因为他肯定还有不好的作品。总之,对谁的艺术都不必轻易地看得太高,正如罗素曾说,“在研究某个哲学家时,正确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

       这个世界处处都是可阅读的对象,但阅读不应该如此廉价,我们更不必因为兴趣不广而自卑。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早就被安排好的,那么阅读就应保持高贵的本色。你休想强制让我接受,如果我对你没有兴趣,你是上帝也与我无关。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