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中国画气韵探源》方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5  作者:海云轩艺术画廊  浏览次数:6681
1955年出生于翰墨世家,父亲方诗恒是著名画家。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先生曾为其父题过这样的字:“诗恒乃悲鸿大师得意弟子,睹画思人,书以纪念。”寥静文女士也专门作文写过方诗恒何时跟随徐悲鸿学画,以及他的绘画特色,文内多有赞誉之词。 1990年入中央美院进修,对于方宁来说是重要的,中国山水画领军人物之一的贾又福先生,曾给过他极其重要的指点。 著名画家郭公达先生对此曾评价:“方宁的画有现代的观念,又有深厚的传统。” 现为安徽省芜湖市美协副主席。
                                                                                                                                                                                   
    
                                                                   (作品: 山在胸中变)


《中国画气韵探源》——方宁    画论

       中国画气韵探源(一)


              中国画历来直抒胸臆的快意,作画动机纯为情感驱动,诗的激情来之迅猛如涨潮之水,不能容忍于那种苦役般的描画之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不是复制照片,而是寄情于心物交感带来的气韵和迁想妙得的意境,气韵,作为一种高雅的鉴赏,对普通观众已不再陌生。但是对于书画家,要将其尽善尽美地创作在纸上仍然艰难,每每作画困惑不免思绪千万,“气韵”这么恼人,她从何来。

          伏羲时代,这位智慧超群的异人,时常仰首观望天象和日月星辰的变化,低头察看山川泽壑的风雨阴晴,探求植物生命奥秘和飞禽走兽的纹彩图样。一日,河中跃出龙马,伏羲记下马背上美丽的旋毛,绘制成图。作为伏羲的感悟,把山川万物的存在和变化抽象为符号,称为八卦最初的版本。之后的神农、黄帝、大禹等圣贤以此为基点,从生活实践中,把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总结出某些规律,通过不断积累,丰富了八卦图式。大禹一次遇见洛水神龟上岸,龟背纹样整齐美观如文字,大禹记录下它的图样。后人称“河出图、洛出书”……

           姬昌(周文王)用七年时间把前人占筮之辞加以领悟整理,创作出《周易》,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以揭示事物的存亡皆在变化发展中,这样的变化规律和符号化的图式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间接地影响了人类审美趋向——把握生机活力。随着绘画的产生,人类开始注重不仅是被描绘对象的相似,更是透过表象预示着潜在的生机活力。这一愿望和技巧在长期的磨炼中建立起来,那么,要求下笔将主观愿望熔化在行笔中,笔力见气,以气和愿望激活描绘的对象是顺情理而成自然的。

          中国画认为单纯表现技法,必定失去画中之魂,中国人把美仑美奂的气韵界定为一个“活”字,这是华夏子孙审美的意志。南朝齐谢赫在画论里总结出六法,“气韵生动”为首要大法,其余皆微观具象的小技法,可见气韵生动是统帅全章表现生机的最重要一环,没有这一环节,画中就失去活力。如人体肾脏,称为阳气之本,承担滋养肝脏保证正常供血,身体各个机体才能工作。任何一个生命体总是按一定的轨道传递活气,这个运转过程同样可以揭示水墨画中至关重要的气贯全章的画理。《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从书与画讲究行气得法方能彰显水墨的有机生命中,可窥其根源之悠远,事物万变不离其宗。

          二千多年的围棋是如何以“气”表示生命的呢。一局对弈,从头至尾排兵布阵,黑白双方各藏杀机,多气灭少气,穷其实质只为争一口气。犹值一提的是,每次落子时,都有若干个好点,但只能选一个最佳点落子,无非考虑以气盛为先。这个选择过程和落子意义相当于山水画布局时的审时度势,以获得最佳气韵节律和意境。如此更不难理解诗中有画,画有有诗这一千古定论了,景在诗中得以升华,诗把景外联想描绘得悬之又悬引人入胜,诗的节奏韵味几乎成为绘画落笔的令辞。

          墨色和气韵是千载必逢的组合,太极道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万归一的自然规律,层层交融、变化无穷、包容世界。这样的宏大磁场和精神感应,必然要反映在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画笔墨里,至简的黑白哲理道出无上的精神境界。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代画家李可染以其终身实践无不感叹道“水墨胜处色无功!”无不在黑白这一古老的哲学观里看到最本质的事物属性。
                                                                                      
                在黄宾虹的山水画里看到先生积七墨之法,充分演绎了画中的张力和节奏,使山水画在笔墨上达到一个新的辉煌。墨色对于中国画有着得天独厚的禀赋,可惜不少画家未能深究其妙,一生只在从事模仿。中国画史上,宋元山水画和近代黄宾虹的山水画都是各历史时期的高峰,但人们已经发现,大师的画法越高,越酷似一把双刃剑,向前能披荆斩棘,引领艺术向纵深发展,向后却让追随者止步,成为后人自觉自愿的桎梏。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至理名言谁都知晓,但能做到的不过万中之一。艺之为贵,乃精神所至;术之为贱,乃技能所达,白石老人犹精此道

            
     清“四王”极力效仿宋元画法,至今成为画史上话柄和反面教材,那么也同样,效仿黄宾虹画法呢?在近半个多世纪里,殊不知一大批新“四王”诞生了。那句真理:“艺术具有不可替代性,替代和克隆的不再是艺术”是每个艺术家的座佑铭。

         行气,对西洋人是个抽象概念,他们没这份土壤,自然不懂其妙,但对国人如何呢?董其昌论书法道:“最忌笔滑,不为笔使。”笔意是否有气,并不只是一字逮一字,处处见牵丝,太直白了,观众的喝彩声遮住了学术的真谛,而精通书法者往往缄默不语,这般谦虚保守的氛围一旦形成风尚,学书者欲得真经何其难了!绘画有所不同,画种繁多,手段各异,一经嫁接,易出面貌,好歹有个看相。

          贯气之妙无不令人神往,不过,多数人只作在明处,殊不知暗处贯气更妙一筹。两孩童捉迷藏,倘若形成一童逃一童追,不过童趣而已,可称其为明线行气;倘若一童双手蒙眼竖耳细听,另一童悄悄闪离,顿有欲擒故纵之感,可谓暗线行气,耐人寻味,神韵犹生。

          如果说“气”在书画中是活的灵魂,“韵”则是在“气”的作用下形成一片优美的氛围和气场。谢赫“气韵生动”这一重大总结道出了民族艺术的精神和特点,作为中国书画艺术,是顺着某位大师的画法延续下去,还是凭着自己的感悟发扬光大民族精神及其闪光点,答案应该是鲜明的。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