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立即注册
全国艺术网,全国商家联盟,全国艺术黄页,全国艺术新闻,全国艺术联盟,全国艺术家联盟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 » 学术观点 » 正文

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第一、二辑出版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20  浏览次数:762
欣闻“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第二辑各种书目版权合同已完成双签,旷日持久的版权谈判和代理过程总算有了阶段性成果。佳讯传来,喜不自胜,当即写下几句豪语壮言,读者诸君幸勿嗔为矫情,实缘于鄙人为此耗尽太多心力,现顿感释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特公布方案,以为庆贺。

[作者按:欣闻“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第二辑各种书目版权合同已完成双签,旷日持久的版权谈判和代理过程总算有了阶段性成果。佳讯传来,喜不自胜,当即写下几句豪语壮言,读者诸君幸勿嗔为矫情,实缘于鄙人为此耗尽太多心力,现顿感释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特公布方案,以为庆贺。]

 一、宗旨意义

 1. 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提供奠基性的文献

 今年年初,国务院决定设立“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学科体系的大规模调整,既反映了艺术越来越成为招生、教学和就业热点这一事实,也反映了人们已经就艺术学的学科性质取得了广泛共识。

 但是,毋庸违言的是,由于对艺术学学科性质的长期误解,也由于体制的束缚,这个学科的总体发展水平,相较于其他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史哲),是相对滞后的。某些分枝学科,例如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艺术批评(二级学科),在国内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基本文献非常匮乏。

 本译丛的基本宗旨,就是选择20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以来西方艺术理论与批评中的经典著作,精心翻译,力图为艺术批评,乃至整个艺术学理论,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以其经典性,确保成为该学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最起码的阅读书目。

 2.推进国内当代艺术基础理论的建设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当代艺术风起云涌,有关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批评探索和理论争辩,已成为视觉艺术研究中的显学。最近20年来,我国也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当代艺术运动,围绕着“当代艺术”展开的争论层出不穷,“当代艺术”已然构成国内美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2009年末,“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似乎标志着官方学术机构研究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意向,得到了体制上的保证。但是国内的当代艺术领域依然存在认知混乱、肤浅,民众接受度低,理论研究滞后,批评难于开展等诸多问题。

 而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堪称成功的范例。一方面是纷繁复杂、面貌多样的美国当代艺术运动;另一方面是充满活力、新见迭出的美国艺术批评与理论阐释。尤其是格林伯格之后,围绕着格林伯格法典化的现代主义理论,出现了富有意味的多元格局:既有继续推进与发展其思想的迈克尔·弗雷德(代表作《艺术与物性》),亦有质疑其形式主义方法的列奥·斯坦伯格(代表作《另类准则》),更有反思、批判其理论的《十月》批评家团体(罗莎琳·克劳斯、哈尔·福斯特、伊夫-阿兰·博瓦、本雅明·布赫洛等),乃至从艺术史角度提出“艺术终结论”的阿瑟·丹托等等。

 但是,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我国显然还缺少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这既表现为一直以来缺少对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的系统翻译,也表现为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基本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在关于当代艺术的概念、本质特征、运作机制、批评方法,乃至其历史地位、美学品质、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简单的肯定/否定层次。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当代艺术的自发性与政府的推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与资本、艺术与权力、艺术与学术之间的关系,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常常陷于某些情绪性的或过于意识形态化的结论之中。

3.为国内当代艺术实践提供理论资源和参照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基础的数字时代,数字媒体日益成为影响、甚至左右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主要新生事物。社会的这种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形态和发展。而随着我国也正在迅速成为全球化媒体时代的一分子,研究西方国家媒体时代的艺术问题,将直接成为我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艺术教育,乃至艺术政策、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参照系。

 为此,本译丛将通过大量阅读、翻译和诠释第一手英语文献,勾勒出西方(特别是美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地形图,把握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主要问题。用中国研究者的眼光,重构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基本线索,揭示其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从而为国内当代艺术理论的建设奠定基础。

 本译丛在把握西方(特别是美国)当代艺术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将西方(特别是美国)当代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互动情势作为范例展示出来,从而为我国当代艺术实践提供借鉴和参照,为使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准备条件。

 二、主要内容

 1.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以C. Reed, eds., A Roger Fry Read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为底本)

 作者简介  罗杰·弗莱(1866-1934),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早年从事博物馆学,属于欧洲顶级鉴藏圈子的鉴定大师,后来兴趣转向现代艺术,成为后印象派绘画运动的命名者和主要诠释者。他提出的形式主义美学观成为现代美学史的主导思想之一。著有:《贝利尼》(1899)、《视觉与设计》(1920)、《变形》(1926)、《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1927)等。

 内容提要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首次在中文里将罗杰·弗莱的重要文章汇于一集。这些论文再现了这位批评家长达40年的艺术生涯,覆盖了他对后印象派极富影响的辩护,对艺术教育、博物馆业、建筑、设计艺术的多样兴趣,以及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从学院化、教条化的倾向中拯救出来等广泛主题。《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既提供了一个从现代艺术批评最卓越的实践者的角度来考察其理论基础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检验有关艺术与审美经验的本质的当下论战的机会。

 2.列奥·施坦伯格:《另一种标准:面对20世纪艺术》(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Confrontations with the 20th Century Ar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作者简介  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美国著名文艺复兴艺术史专家,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批评家之一。著有《文艺复兴艺术及现代健忘中的基督的性征》、《米开朗琪罗最后的绘画》、《莱奥纳多永远的最后晚餐》、《遭遇劳申伯格》、《另类准则》等。鉴于对美国艺术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哈洛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一道,被誉为美国“文化三伯格(三山)”。

 内容提要  《另类准则》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列奥·施坦伯格的艺术批评文集。藉着这部评论20世纪艺术的书,施坦伯格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罗丹、莫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擅长将严谨的形式分析融入图像志的主题分析之中,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为现代艺术的图像学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范本。“此书确证了我一个长期拥有的信念,即施坦伯格不仅是艺术批评家中最明晰和独立的头脑之一,也是最深刻的头脑之一。即使人们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得不绝对尊敬他。”(罗伯特·马瑟韦尔)

 3.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Michael Fried, Art and Objecthood: Essays and Reviews,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98)

 作者简介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 1939-),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除了作为一个艺术史家的杰出声望,弗雷德作为批评家的名声主要建立在对美国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诠释,以及对极简主义艺术的批评之上。正是他,开启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长达几十年的论战,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著有《聚精会神与剧场化: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1981)、《库尔贝的现实主义》(1992)、《马奈的现代主义》(1998)、《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1998)等。

 内容提要  这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唯一的艺术评论文集。他的艺术批评构成了盛期现代主义的某些核心文本,包括为“三位美国画家展”所写的雄心勃勃的导论,以及划时代的论文《艺术与物性》。这些论文不仅确立了理解盛期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基本术语,而且也开启了批判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大门,因此,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激发人们关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4.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T. J. Clark,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作者简介  以新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闻名于当代美术界的T·J·克拉克(Timothy J. Clark, 1943-)早年就学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30岁在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研究院获得美术史博士学位,同年出版《人民的形象:库尔贝与1848年革命》与《绝对的资产阶级:1848至1851年间的法国艺术家与政治》,立刻被认为是英语国家“新艺术史”的杰作,一举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国际型学者的地位。在英国多所大学担任教职后,年仅37岁的他就成为了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教授。现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现代艺术校级教授。除了上述两部成名作,尚有《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从而合成其著名的“新艺术史”三部曲。另有《告别观念》(2001)及《死神的一瞥》(2008)。

 内容提要  19世纪60和70年代的巴黎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一个到处都是林荫大道、咖啡店、公园和郊外娱乐场所的地方,一个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商业与休闲习惯的诞生地。克拉克通过质疑那些仅仅从技法上来看待印象派画家的史学家,着重描绘了马奈、德加、修拉及其他画家试图赋予现代性以形式,并寻找现代生活中最具典型特色的代表——不管他(她)们是酒吧女、船工、妓女、观光客,还是在草地上用午餐的小资产阶级。本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绘画的出现是一场拿破仑三世时期巴黎消费文化的庆典,还是对这一消费文化的批评性研究?这部经典著作的修订版含有作者撰写的新的序言。

5.T·J·克拉克:《告别观念》(T. J. Clark, Farewell to an Idea: Episodes from a History of Modernis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作者简介  以新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闻名于当代美术界的T·J·克拉克(Timothy J. Clark, 1943-)早年就学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30岁在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研究院获得美术史博士学位,同年出版《人民的形象:库尔贝与1848年革命》与《绝对的资产阶级:1848至1851年间的法国艺术家与政治》,立刻被认为是英语国家“新艺术史”的杰作,一举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国际型学者的地位。在英国多所大学担任教职后,年仅37岁的他就成为了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教授。现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现代艺术校级教授。除了上述两部成名作,尚有《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从而合成其著名的“新艺术史”三部曲。另有《告别观念》(2001)及《死神的一瞥》(2008)。

 内容提要  在这部浓缩凝练而又卓有远见的新书中,深受读者欢迎的著名美术史家T·J·克拉克提供了看待过去二百年的艺术的一种全新视野。此书集中讨论了艺术特别直接地以其极端的语言去回应那个延续至今的灾难——现代性——的时刻。这些时刻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大卫的新古典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盛行时期塞尚的静物画、集体主义年代的立体派、冷战时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舆论认为,这是一部足以使T·J·克拉克挤身格林伯格、夏皮罗、列奥·施坦伯格等现代主义的著名倡导者或批评者之列的书。

 6.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Jane Roberson and Craig McDaniel, 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 Visual Arts After 19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作者简介  简·罗伯森,印弟安那大学海隆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史教授。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印弟安那大学海隆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美术系系主任。两人合作出版了《绘画之为一种语言:材料、技法、形式与内容》与《当代艺术的主题》等。

 内容简介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第二版采用了不止125幅插图(其中21幅彩色),例证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景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点和风格方法。在时间上,它正好构成了影响深远的H·H·阿纳森的《西方现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的一个姐妹篇,从而将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推进到真正的当下。

 7.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Meyer Shapiro, Modern Art: 19th and 20th Century, George Braziller, 1982)

 作者简介  迈耶·夏皮罗(1904-1996),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兴趣广泛涉及中世纪绘画、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以及19、20世纪现代艺术。一般认为,他的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的观点与中世纪图像学家的方法,使他带来了对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丰富诠释。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一套四卷本的文集中,分别是《罗马式艺术》(Romanesque Art, 1977)、《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Modern Art: 19th and 20th Century, 1978)、《古代晚期、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纪艺术》(Late Antique, Early Christian and Medieval Art, 1979),以及《艺术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和社会》(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 Style, Artist and Society, 1994)等。

 内容提要  在此书中,夏皮罗提供了对塞尚、库尔贝、凡·高、修拉、毕加索、戈尔基、蒙德里安与一般抽象艺术的精美绝伦的批评和分析。他擅长将他早年在对中世纪艺术的图像学研究中所接受的训练与现代形式分析结合起来,加上他本人博闻强记、运思深邃,遂使其分析启人心智、发人深省。长期以来被公认为现代艺术批评罕见的杰作。

 8.罗莎琳·克劳斯:《前卫艺术的原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Rosalind Krauss,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The MIT Press, 1986)

 作者简介  罗莎琳·克劳斯,美国当代最著名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她认为,对现代艺术的研究不可能脱离艺术批评,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即加入权威杂志《艺术论坛》(Artforum)的编辑工作,成为该杂志的元老,其后与他人一起创办著名的《十月》(October)杂志,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主要谛造者之一。罗莎琳·克劳斯被认为是在当代艺术批评与学术研究之间架设桥梁的少数杰出人物这一。她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现代艺术“夏皮罗讲席教授”。著有:《前卫艺术的原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1986)、《视觉的无意识》(1994)等。

 内容提要  在这部由15篇论文构成的富有挑战性的论集中,罗莎琳·克劳斯探索了导致后现代主义产生的风格突变的主要方式,这种风格突变已经形成了人们对20世纪艺术的不同理解,而原先人们对20世纪艺术的理解,始于一个具有魔力的前卫艺术观念。克劳斯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分析工具,深刻地揭示了视觉艺术的新的意义,并尖锐地批评了其他艺术史和文学史写作者。论集分为“现代主义的神话”与“走向后现代主义”两部分,内容包括绘画中的“格子布”、贾柯梅蒂雕塑的统一性,以及杰克逊·波洛克、理查·塞拉的作品等,涉及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主要趋势,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艺术批评文献之一。

9.哈尔·福斯特:《现实的回归:世纪末的艺术与理论》(Hal Foster, The Return of the Real: Art and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 MIT Press, 1996)

 作者简介  哈尔·福斯特,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马丁讲座教授、系主任。著名艺术批评杂志《十月》(October)编辑。著有《现实的回归:世纪末的艺术与理论》(1996)、《设计与犯罪》(2002)、《1900年以来的艺术: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2005,合著)等。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与批评理论越来越交织在一起,这是由艺术家和评论家共同造成的。在此书中,福斯特讨论了范围广泛的艺术家群(包括安迪·沃霍尔、罗伯特·斯密森、芭芭拉·克鲁格、迈克·凯莱与辛迪·谢尔曼),探索了他对先锋艺术的构思,并从实体性中重新找到了艺术的根基。福斯特的书聚焦于60年代之后的艺术运动和艺术家,追溯了从70年代的“艺术之为文本”的运动,到80年代“艺术之为拟像”的运动,再到渐渐走向实体性的当代艺术(90年代之后)。对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有深度的解释。

 10.本雅明·布赫洛:《新前卫与文化工业》(Benjamin Buchloh, Neo-Avantgarde and Culture Industry,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9)

 作者简介  本雅明·布赫洛,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与艺术批评家之一,《十月》主编之一。曾任教于欧美多所知名大学(包括多塞尔朵夫艺术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梅隆现代艺术教授。著有《新前卫与文化工业》等。

 内容提要  某些批评家认为战后前卫艺术只是20世纪最初20年的形式与策略的空洞重复。另一些批评家则认为是战后文化生产特殊条件的重新阐述。最近几十年最有见地的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本雅明·布赫洛,论证了这两种立场的一种辩证取向。这部论集收入了过去的20年里作者的8篇论文。每一篇都在特别的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框架内评论一位艺术家。本书的力量在于它对战后20年的欧美艺术实践的关键问题有体系的和相互关联着的解释,还在于它将形式主义与社会历史法整合在一起的方法。

 11.蒂埃里·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Thierry de Duve, Kant After Duchamp,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8)

 作者简介  蒂埃里·德·迪弗(1944-),比利时著名艺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现代艺术理论与当代艺术理论教授,艺术策展人。曾为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教授,华盛顿美国国立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会员。著有《杜尚之后的康德》、《绘画的唯名论》、《字里行间的格林伯格》等。

 内容提要  《杜尚之后的康德》收入了作者论前卫艺术的历史蕴含的8篇论文。尽管杜尚的现成品打破了之前的一切风格,德·迪弗却认为他使得现代主义艺术实践逻辑本身作为其作品的主题,这是一次用“这是艺术”取代了传统上“这是美”的审美判断中的一次转向。德·迪弗在重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时运用了这一转向,揭示了杜尚的激进实验与达达主义及现代主义绘画主流之间隐藏着的关联。

 12.乔纳森·克拉里:《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Jonathan Crary, Suspensions of Perception:  Attention, Spectacle, and Modern Cultu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1)

 作者简介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视觉艺术、电影、摄影最杰出的研究者之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现代艺术与理论夏皮罗讲席教授,“区域出版公司”(Zone Books)创始人。著有《观者的技术》(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IT Press, 1990)、《知觉的悬置》(Suspensions of Perception: Attention, Spectacle and Modern Culture, MIT Press, 2000),前者已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后者则迅速成为本世纪前十年最伟大的视觉研究著作之一。

 内容提要  《知觉的悬置》是一项有关人类注意力及其在现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角色的重大历史研究。它认为我们有意识地观看或聆听事物的方式,源自知觉性质的一个关键性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克拉里将重点放在1880至1905年间,他考察了主体性的现代化与视听文化的戏剧性扩张及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其写作计划的核心乃是现代注意力的悖论性质,它既是个体自由、创造性及经验的根本条件,又是经济、学科体制及刚刚冒出来的大众消费与景观文化的控制机能的核心因素。克拉里通过对三位重要的现代主义画家——马奈(Manet)、修拉(Seurat)、塞尚(Cezanne)——的单件作品进行多样的分析,来趋近这些问题。

三、预期出版时间

 1、罗杰·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2010年7月,已出版。

 2、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2011年4月。

 3、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2011年12月。

 4、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2012年。

 5、T·J·克拉克:《告别观念》,2012年。

 6、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2011年5月。

 7、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2012年。

 8、罗莎琳·克劳斯:《前卫艺术的原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2012年。

 9、哈尔·福斯特:《现实的回归》,2013年。

 10、本雅明·布赫洛:《新前卫与文化工业》,2013年。

 11、蒂埃里·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2013年。

 12、乔纳森·克拉里:《知觉的悬置》,2013年。

 
 
[ 前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前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岭南地图 | 粤ICP备11062658号-3
岭南艺术网,岭南艺术商家联盟,岭南艺术黄页信息,岭南艺术联盟,岭南艺术爱好者的家园
版权所有 岭南艺术网 Copyright©2008-2010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lnarts.com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437608288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